新加坡模式,带来了什么(组图)

[复制链接]
查看304 | 回复0 | 2019-6-24 03: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PzoqNjyqwHhPGId.jpg

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外观

zeRbL565cuC35v5C.jpg
医疗中心内设有居民健身中心。
Imgq4ZTG8iZPxq1b.jpg

中心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


  核心提示  这是一所带着新加坡“血缘”的社区医院,它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依托三级甲等医院的强大后盾,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实施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和全科医生培训等多方面的工作,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开创了全新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模式。在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强调“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方向下,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这家首个由中国与新加坡共建的社区医院,带来了新加坡先进的社区医疗和健康管理理念,并担当起探路者的角色,为我国基层医疗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风景秀丽的厦门岛东北部,毗邻国际会展商务区的前埔,有一座色彩绚丽的七层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由天蓝色屋檐线和大红立柱撑起的白色屋顶上,“闽新”两个镂空红色大字横空出世……这里就是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
  “闽新”二字诠释出这家医疗中心的内在意义它是首个由中国与新加坡共建的社区医院。这座清新脱俗的大楼出自“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博士的精心设计,它富有南洋风情及闽南骑楼建筑特色,内部装修典雅、充满人文关怀气氛,是一家别具一格的社区医院。医疗中心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500多平方米,历时两年多的建设,于2011年8月隆重开业。
  中新友好的载体
  祖籍福建永春、时任新加坡驻厦门总领事的郑美乐女士,讲起厦门和新加坡深厚的历史渊源如数家珍。她说:“1821年,即新加坡开埠之初,一艘从厦门出发的帆船直航新加坡,从此开启了两地直接往来的历史。现在新加坡有77%是华人,而其中60%祖籍福建。”
  郑美乐坦言,祖籍福建的老一辈新加坡人,对故乡的感情深且执着。“如何让他们的这种情感在新一代的新加坡人身上延续,如何让乡情发扬光大?是我想推动的方向。”作为第三代新加坡人,郑美乐道出自己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正是郑美乐的积极推动,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才得以落户厦门。
  她四处奔走,动员在闽华人华侨和新加坡团体及个人踊跃捐款,与厦门市政府商谈合作,双方按1∶1配套资金投入建设。谈到推动这一项目的初衷时,郑美乐说:“考虑到厦门也在深化基层医疗服务的改革,而我们新加坡正好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以与厦门分享。”
  新加坡的社区综合诊疗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运作,目前新加坡有18家社区综合诊疗所,已经较为成熟,诊疗所的经验对厦门的社区医疗改革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这家社区医疗中心成立前后,新加坡淡马锡基金出资300万元,选送一批医务人员赴新加坡培训家庭医学科先进服务理念,并与新加坡保健集团社区医学部建立培训交流中心,加强全科医生的培训与互访。到目前为止,我省已有110多名社区医务人员参与了培训,它不仅成为中新之间医疗交往和交流的平台,还成为社区医疗服务全科医生的重要培训基地。
  基层医改的探路者
  早在2007年,厦门市就率先进行社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探索。
  其核心内容是,实施“医疗重组计划”,由市属公立三级医院举办社区医疗服务,实施免挂号费、基本药品零加价等惠民政策,医保实行无缝对接,凸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
  借鉴新加坡先进的社区管理经验,解决厦门社区医疗发展的瓶颈,是建立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的最初设想。“小病进社区,大病上医院。我们的改革理念与新加坡所倡导的就医理念不谋而合。”中心主任刘志松说。
  走进这家社区医疗中心,随处可见新加坡医疗的影子。从绿色的停车带下车,进门就是导诊台。“在中心可以直接到门诊找医生,不需挂号。”刘志松介绍说。大厅里显得安静而有秩序,在一楼右手边,有一间“健康小屋”,小屋内配备有血压仪、血糖仪、脂肪检测仪等医疗仪器,社区居民在这里可以自助完成7项基础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糖、骨密度、人体成分、肺功能等,健康指标将记录在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内,供病人调阅和医生参考。
  刘志松介绍说,中心现有21个健康管理团队,负责辖区内21个居委会、24万名居民健康的管理工作。
  医疗中心设有综合诊疗层、中医特色区、公共卫生服务、全科培训区和行政办公区。中心下设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等20多个科室,中心80多名员工全部经过全科医疗及护理培训,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
  “中心没有很严格的分科,采取首诊负责制,一些常见病在这里基本可以搞定。”刘志松说。
  同时,依托三甲医院厦门市第一医院,实现了医院与社区医疗中心的一体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医院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机制,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医院看病挤、看病难问题。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医疗中心有三甲医院的后台支持,社区居民完全不用担心大病、重病的救治,相反,在这里还能早诊断、早发现、早预防。”刘志松如是说。
  扎根社区的健康理念
  在医疗中心,一幅幅张贴在楼梯的两侧和地板上的健康知识漫画,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你边走边看,就可以了解到很多健康知识。形象生动的健康宣传,使得枯燥的楼梯成为健康步道。
  看似平常简单的宣传,体现了中心工作理念和重心的变化。除了日常的基本医疗服务外,他们把更多的工作精力放在了社区健康促进和慢病管理上。
  “我们在全省率先创建‘健康促进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加强健康教育,积极调动中心员工、社区、居民参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医疗中心副主任张峻峰介绍说,中心试点慢性病全程关照计划,推行慢病“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尝试签约436户家庭1000余名慢病患者。“有了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使社区慢病管理更系统、更完善、更有亲和力,还增加了患者对社区医疗的认同度。”
  为强化健康教育工作,中心与街道居委会协调互动成立了健康促进委员会,经常到社区居委会举办各类健康教育活动,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中心85名医务人员组成了21个全科医生健康服务团队,每个团队负责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每月下社区服务2次,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入户随访、街道“安康”计划对象的入户医疗服务、产后访视等服务。  在社区医疗中心,刘志松把记者领到一个空出来的台子前。“这个是我们原来用作打点滴的地方,现在取消了。”刘志松说,“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提倡科学合理用药。百张处方的抗生素使用率降低了15个百分点,平均每张处方降低医疗费用10元。”
  “我们所要提倡的是正确的健康理念,包括用药;防病于未然,让社区居民通过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不生病少生病,这也是我们的追求。”刘志松表示,中心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r4zDP53fop41Z7P3.jpg 本文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0

主题

0

回帖

59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