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一分,命薄三尺!脾虚的人,肾也别想好!

[复制链接]
查看63 | 回复0 | 2024-5-17 21:53: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脾虚一分,命薄三尺!脾虚的人,肾也别想好!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

脾虚的严重程度盛于心衰,脾虚严重时看文字只看到两行,大脑会极度疲劳,整日想昏睡,与人交谈,只听到一、二分钟,大脑会一胀,随即大脑一片空白,对方谈什么,全然没听见,紧接着昏昏沉沉、疲劳至极……

一、脾是推动生命循环的第一能量马达

很多人对肾虚很了解,但对于脾虚、脾弱却知之甚少,其实脾虚比肾虚更加可怕,为什么?现在就给大家分析下!
通常人们认为:生命的动力源头源于心脏。其实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动力源头,它才是推动全身循环第一动力,其次是肾,再次是肝,因此心脏并非生命的动力源头,没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动生命循环的第一能量马达。
细心的妈妈都知道,婴儿出生落地时,哭的声音特别响亮,音讯可以传得很远,为什么可传得很远?其主要力量就是源于脾。

然而现实中许多西医医师,从来就没拿着脾当回事儿,说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
其实,脾不仅是全身的能量马达,同时也是杀菌灭毒的航母级消毒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
二、脾虚会有哪些现象?

人出生后,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长到十八岁成人,也还是那么大小,始终没有变化,生长的动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给,只有年龄增长时,脾才稍稍增厚。
图片

到五十岁时,我们的脾内已经呈蜂窝状,其中已无实质能量了。如果将脾再次填实,肾水自然就会升入头部,人就有回到年轻时期的感觉。

脾虚则力不从心,记忆力差,思维与反应迟钝。头晕的源头在于后脑发空,是脾虚的问题。

脾虚时,全身瘫软无力,又说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误认为是阑尾炎。

三、脾胃生病的起因

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肝不郁,则脾不虚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觉饿,但肚子是鼓的,吃胃肠药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
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现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运动少,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多见,容易导致痰湿内滞,直接的结果是体重易超标。
因此说,对于痰浊偏重的人,用补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阳明,泄去浊毒,最利于健康。
不少人有体会,平时喝萝卜汤,或吃炒香的莱菔子粉,即觉舒服。
痰湿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为主,千万别滥吃补药或营养品,以免壅滞气机。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灵枢-决气》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可见饮食充足,同时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的神气充沛,生气勃勃。
图片

四、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

脾虚的严重程度胜于心衰,脾虚严重时看文字只看到两行,大脑会极度疲劳,整日想昏睡,与人交谈,只听到一、二分钟,大脑会一胀,随即大脑一片空白,对方谈什么,全然没听见,紧接着昏昏沉沉、疲劳至极。
许多人都听过“虚不受补”这词,“虚不受补”的要点就落脚在脾上,大病的最终结果是脾受到损伤。因此脾虚比肾虚更可怕。
肾水足则脾有力量,寒湿不在。肾水亏则脾虚,则形成寒湿。脾脏湿,肾脏燥,最终演变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肾寒和脑衰。

五、月经问题大多跟脾虚有直接关系!

脾虚听起来很可怕,往往大病,就是被自己的不在意惯出来的。

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应。脏腑之间相生相符,就如一个运转的机器,各个零件达到平衡才能运转,身体好就成功了一大半。
这里灸一下,脾好更年轻!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穴、脾俞穴、太白;坚持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佳,坚持一段时间,效果相当显著。

中脘穴:促进经气运行,提升胃功能,消眼袋,提升肤色。

足三里: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具有培肾固本,行气活血,补虚益损。

三阴交:健脾补血、活血化瘀。

脾俞穴: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太白穴:属脾经上的原穴,也是补脾大穴。
img-1715953964005a982600e7695f97fb8072f982321ad7935c9c60a6a374e18585f005c3dd92ab6.jpg
img-1715953966132ff0496040c0bd015a2e3649604a2c86612050a0402f36695bb3ba6f57c8f7976.jpg
img-17159539619123330cc536d3bb63105b4ce0c18ad6205a65b677a9e8c9e8d2d3c82e1591b704a.jpg
img-1715953970121b6ab7d86756843a07991207c7a491fcb5d23adb0d814ed6297c4565fcf0140c7.jpg
img-17159539725899564a72b4204d04b08ee65882a51621280ef3a74d024f0581f5389eb91226a24.jpg

153

主题

4

回帖

53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