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6元在朋友圈晒保时捷,为什么总有人爱穷显摆?

[复制链接]
查看312 | 回复0 | 2019-5-12 03: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个段子精准地概括了这一现象:有一天我在楼下拉面馆看到了我的朋友,而我没打招呼,因为他的朋友圈显示他这时应该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排队买LV,我应该在美国黄金海岸晒太阳……

最近,有一则新闻登上微博热搜,说的是淘宝上形成了一个炫富产业链——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很多炫富,花个几块钱就可以实现了。

秀豪车,没问题6块钱;晒大量现金的视频,没问题,稍微贵一点,25块。海外旅游,购车合同等数千个视频,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店家称只需要8元就能加你声音。朋友圈假定位等服务,虽然稍微麻烦点,但只要登录你的微信,用软件就可以完成。重要的是还招收代理,拉你入伙。

这乍一听是有些匪夷所思,不过,看了某些店铺的成交量,这才发现花几块钱在朋友圈里炫富的人,并不在少数。莫非我们有时在朋友圈看到里的香车宝马人民币,都是假的?明明穷,却偏要显摆、嘚瑟,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越缺什么,越炫什么

如果是像王思聪那样的有钱人炫富,哪怕不免有人会操持道德棍棒批评,大多数人却不会说什么,毕竟人家是真有钱。但如果穷的叮当响,这个时候还有心思到淘宝上花6块钱在朋友圈晒个保时捷,就有点不可理喻了。这种心理,按一句俗话说就是,越缺什么,越爱炫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看,归根结底,这是出于自卑。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人一出生起就处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赖和无助的境地,都体验着自卑,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自卑这一情绪本身很正常,阿德勒说,“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寄出的”。

个体为克服自卑而抗争产生摆脱现状的心理动力,超过自己或他人,这一动力指向个体无意识中形成的虚拟的优越目标,这个过程阿德勒称之为“心理补偿”。通过补偿作用,将缺陷转化为优势或者以其他优势代替缺陷,使需要得到满足或平衡,目标得以实现。

换句话说,自卑可以成为他人追求卓越的动力,它使我们向着个体发展的总目标迸发,激发人的雄心,催人奋发图强。但与此同时,自卑也可能成为一种阻力,“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这将成为个体积极成长的障碍和破坏力量。

举个例子,在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时,我们或许都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于有些人而言,他们是见贤思齐,不断努力,以成为更好的人,以此来实现心理补偿。有些人却是通过臆想和自我麻醉的方式,假想自己就是那种优秀的人以超越自卑感,自欺欺人,“他们希望能成为整个世界注意的中心,成为四面八方景仰膜拜的对象,成为掌握有超自然力量的主宰,并且能预言未来,能以无线电和整个世界联络并聆听他人所有的对话……”

这种情况,就可能是有心理疾病了。花6元就在朋友圈晒保时捷,也属于这种情况。因为过度自卑,所以热衷于弄虚作假,过度吹嘘。

虚假的理想自我

如今,微信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我们却也发现,如今愿意发朋友圈、愿意看朋友圈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因为各种或真或假炫富行为的泛滥,让朋友圈成为一个滤镜太厚、表演过度的舞台。

有一个段子精准地概括了这一现象:有一天我在楼下拉面馆看到了我的朋友,而我没打招呼,因为他的朋友圈显示他这时应该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排队买LV,我应该在美国黄金海岸晒太阳……

网络上也有关乎“某乎日常”的调侃,说的是某乎上的男的,都是数理竞赛入清华本,MIT 硕,硅谷工作;女方都是北大本,常春藤商院硕,投行工作;俩人是最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从来没红过脸,在挪威的森林,瑞士的湖泊,日本的雪景,斐济的岸滩,黄石的火山上留下各种痕迹,社交网站晒满了全世界各地的美食,等等。最后总结:“这真是情侣最好的状态吗?不是啦,这是某乎日常。”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写道:“人生就是一出戏,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够在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竭力表演。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具体目标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每个人都希望在别人那里留下好印象,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人们虚假炫富的动机——他们可能只是想要展现自己的“理想自我”。

心理学上还有有一个自我差异理论可以佐证。它将自我区分为:现实自我(actual self)、理想自我(ideal self)和应该自我(ought self)。“现实自我”是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性的表征。“理想自我”是指个体自己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性的表征。“应该自我”是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有义务或责任应该具备的特性的表征。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称为自我导向(self-guides)或自我标准。自我差异(self-discrepancy)指现实自我与自我导向之间的差距。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会导致沮丧类情绪,如抑郁、失望、挫折感、羞耻等。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会导致焦虑类情绪。

很多人都热衷于在社交网络上构建“理想自我”。比如以前的QQ空间,我们会花一定的时间使用一系列象征我们理想身份的图片、符号、背景设计,以建立独特的个人空间的外观;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昵称,比如“努力努力再努力”“清心”“静心”“淡泊”,或者那些像心灵鸡汤的励志签名,也是我们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表露……这些行为都可以理解,因为它们代表着缩短自我差距的一种期冀和方向。

朋友圈的虚假炫富也有可能是在构建理想自我,也许有人真的因为晒了假的保时捷,所以产生了努力工作以买得起真的保时捷的动力。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有这动力,犯得着弄虚作假吗?更多的情况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让他们深陷失望、沮丧、自卑的情绪中,他们急于成为“理想自我”,并向他人显摆。

只可惜,假的东西再假,它也不可能是真的;欺骗别人也许还不是最严重的(毕竟没多少人会真正在意你朋友圈里晒什么),最严重的是,欺骗了自己,误导了自己。

(来源:南方周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9

主题

-1

回帖

5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