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GMT+8, 2024-11-15 星期五 11:48:00 (zpy_footer_time:11-15) 甲辰(龙)年 十月十五 午时 (zpy_footer_time:十月十五)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
论坛
BBS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消息
Kiwibank
Fiji南太银行
瑞穗银行
郵政银行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帮助
Help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天星国外社区
»
论坛
›
国际金融中心
›
新加坡
›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之路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215
|
0
|
2019-5-31 19: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利用衍生品开发全球资源,通过金融工具投资全球热点
新加坡的崛起,在于独立之后,利用“亚洲十字路口”的区位优势,发展航运、转口贸易、造船及炼油等行业,从而成功晋身“亚洲四小龙”;其持续成长,则在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实现了从“转口贸易”到“转口金融”的转型,从“东方直布罗陀”成长为“东方瑞士”。
A 通过衍生品开发全球资源
新加坡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加上高度城市化,整个国家没有大面积的农村,农业用地只占其国土面积的1.18%,农业占GDP比重不足0.5%,连沙石、淡水、粮食等都需要进口。渔业资源并不丰富,年产仅1万余吨。矿产只有濒于采尽的锡矿和辉钼矿、绿泥石等小矿藏。但由于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新加坡曾经是全球最大的燃料补给港,至今一直是重要的国际石油交易中心。
大宗商品
以原油运输和转口贸易为基础,新加坡通过不断在各领域拓展,积极开发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使之成为新加坡交易所发展最快的业务。全球各大交易所正通过在新加坡进行并购来扩大自身在亚洲的业务。如洲际交易所收购了新加坡商品期货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计划在新加坡开设清算所。进驻新加坡的金属和矿物交易商2009年只有几家,2014年已超过100家。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贸易商之一迈科金属国际集团,早已在新加坡建立基地。2012年5月,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之一荷兰托克公司(Trafigura)将名义总部由瑞士迁至新加坡。同年,全球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关闭了位于荷兰海牙的煤炭和铁矿石销售中心,将资深交易团队迁至新加坡。2013年,全球第四大石油交易商贡沃尔(Gunvor)将其新加坡员工数量增加了约20%。
外汇、短期资金市场和伊斯兰金融
新加坡所在时区位于纽约和伦敦之间,便捷的地利条件使其从2013年起,取代东京成为亚洲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新加坡针对亚洲三大经济体——中国、印度和日本,构建了全球最大的亚洲股指期货离岸市场,同时,也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的中心之一。新加坡还拥有活跃的短期资金市场,服务于东南亚、南亚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基金管理、外汇兑换、财富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借助临近马来西亚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渊源,新加坡还在接近2万亿美元的伊斯兰金融业务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期货及期权
1984年,新加坡创建了亚洲第一家金融期货交易所——国际金融交易所,交易品种涉及期货和期权合约、利率、货币、股指、能源和黄金等。1989年,该交易所成为亚洲第一家能源期货交易市场,与东京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等全球著名交易所建立起合作关系,产品和业务范围涵盖北美及欧洲市场。通过近二十年规范发展,新加坡确立了亚洲股指期货交易的中心地位,丰富了金融市场套利投资的渠道。据此,该交易所多年被英国权威的《国际金融评论》杂志授予年度最佳国际交易所奖。
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最大特色就是“借鸡下蛋卖蛋生财”,开创了以境外股指为期货交易标的之先河。
虽然在新加坡上市的境外公司超过40%,但新加坡股票市场依然规模十分有限。于是国际金融交易所于1986年9月,抢在日本之前推出了全球首只日本股市指数期货,即日经225指数期货。虽然两年后日本也推出了同类产品,但由于新加坡抢占先机且早已形成一定优势,故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直到1995年年初,英国皇家巴林银行交易员尼克·里森因违规投机日经225指数而导致巴林银行倒闭,市场对新加坡交易所的日经225指数产生信心危机,资金才开始回流日本市场。1997年新加坡又抢先推出摩根台湾指数期货,1998年推出摩根香港指数期货,这些产品与香港交易所的恒生指数期货相关性达99.995%,在成本、交易时间方面都更有优势。
根据新加坡交易所的统计,新加坡场内衍生品总成交量中,期货占比高达90%、期权占比约10%。而在期货市场中,股指期货的成交量占比高达90%以上,其他商品与外汇期货的成交量占比非常低。
新加坡交易所共上市15个指数期货品种,但新加坡本地仅1只,其余均为境外股指的期货合约,包括日经225指数期货、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台湾地区指数期货、印度Nifty指数期货等,其中最活跃的是日经225指数期货,年成交量最高曾占比整个市场的39.27%。其次是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和印度Nifty指数期货。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的样本股,系按照公众持股量调整后的沪深两市总市值最大的50家A股公司选取,其中仅大唐发电和华能国际两家不属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A50指标股占沪深300成分股流通市值66.53%左右,占所有A股流通市值46.61%左右。据5分钟高频交易数据测算,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与沪深300股指期货的相关性可高达98.76%。
新加坡期权市场则完全由股指期权组成。上市品种除新加坡指数期权外,同样包括台湾地区指数期权、日经225指数期权、欧洲Stoxx50指数期权以及印度Nifty指数期权等产品,其中交易最为活跃的依然是日经225指数期权,年成交量占比最高达97%。
多年来,由于新加坡对金融期货品种进行不断创新,陆续推出各种利率、股票与能源衍生品期货,并迅速提供全世界最广泛的亚洲衍生品种类及全亚洲最广泛的国际衍生品种类,不仅形成了从交易和结算到结算和托管服务的完全集成的价值链,还成为亚洲的开创性的中央清算所。新加坡作为亚洲资本市场的对外门户,连接着寻求亚洲增长的投资者与寻求全球资本的公司发行人,管理着大量的亚洲资本和投资头寸,拥有亚洲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交易所。
B 淡马锡投资全球热点
新加坡把发展资产管理市场作为建设世界级金融中心的突破口,无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还是衍生品市场,都需要一个强大有深度的投资者群体,而资产管理业务是撬动众多市场的关键点。仅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就有80%的交易客户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和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几年,随着全球高净值财富规模的急剧攀升,众多新兴国家开始着眼于“大资产管理”,而新加坡早已捷足先登。新加坡的私人银行也正在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银行,卓越的信誉和专业的理财精神,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入。
相比其他金融中心,新加坡的资产管理公司无论数量、规模都具备较大优势。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7月,新加坡注册的基金管理公司共计342家,资产规模从2013年的1.82万亿新元飙升到2014年的2.36万亿新元,总额增加近三成。英国研究机构“财富洞察”报告称,按管理的资产规模增长计算,新加坡到2020年将取代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财富中心。
新加坡资产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借船出海捕鱼外卖”。从新加坡金管局的资料可见,在新加坡成立的基金,其资金来源和投资目的地主体都不是新加坡本土,其2013年77%的在管资产从新加坡境外吸收,而90%的资产又配置于新加坡境外。
在众多的资产管理公司中,成立于1974年的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是由新加坡财政部负责监管、以私人名义注册的控股公司,初期旗下仅36家本土国联企业,股权总额3.45亿新元,约合7000多万美元。
到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伴随新加坡经济快速增长,淡马锡逐步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吉宝集团和莱佛士饭店等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其持有的股票市价占整个新加坡股市的47%,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据此新加坡的经济模式被称作“国家资本主义”,即通过国家控制的私人企业来进行投资,主导以私营企业为主的资本市场。政府赋予它的宗旨是,通过有效的监督和商业性战略投资来培育世界级公司,从而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淡马锡模式”,中外专家学者从国家发展战略、经营管理、运行机制等各方面有过不少研究,归纳起来最根本体现为两大亮点:一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较成功防范了“国企综合征”。新加坡综合业绩最好的10家上市公司中,淡马锡控股的政联企业占7家,凸显淡马锡对于政联企业的监管,打破了世界上国有企业的两种通病:一种是经营亏损或经济效益不高;另一种是借助垄断获得较高利润但公司治理百病丛生。
二是从资源小国的角度看,总体实现了扬长避短保值增值。淡马锡在投资关系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本土市场的同时,力求精准把握和投资全球热点,分享世界各经济体快速成长期的经验和红利,不失为其最大亮点。
淡马锡把亚洲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视为投资重点,目前大约一半的资产投资于新加坡以外地区,主要包括如马来西亚电信、印度的ICICI银行、澳大利亚第二大电信公司Optus等。2016财年报表披露,淡马锡在成熟经济体和新兴国家市场的曝险(即投资组合敞口)比例约为60∶40。
淡马锡的资产管理并非常胜不败。2016财年经营失误,其净值自2009年以来首次下降,较上年减少240亿新元(约合1191亿人民币),但淡马锡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部署调整头寸。截至2017年3月31日,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回升至2750亿新元,创历史新高,比上一财年增加330亿新元。过去10年共增长1110亿新元。按新元计算的1年期股东总回报率为13.37%,10年期和20年期股东总回报率分别为4%和6%,自1974年成立以来的股东总回报率为15%。来自投资组合公司的股息收入为70亿新元,约为本财年利息开支的19倍。
图为淡马锡的投资分布
近年来淡马锡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对中国的投资占其整体的25%,规模仅次于对新加坡本土的投资(29%),而投资美国资产排名第三,占10%。淡马锡在投资欧美、亚太多家银行及大型金融机构的同时,十分重视中国的银行股,分别投资了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5.3%、7.15%(H股)、13.79%、10%的股权。今后还将加快拓展美国企业和中国消费相关企业等新投资对象。2016财年以来,淡马锡不断调整投资组合,如增加了对不少互联网企业的投资。
C 金融教育吸引全球人才
从“东方直布罗陀”向“东方瑞士”转型,利用金融衍生品开发全球资源,通过金融工具投资全球热点,依托的根基就是金融人才。新加坡不仅从生态、税收等大环境入手,更重视构建金融从业者的资格认证体系,建立金融培训中心、财富管理高等学府等,并且不惜高薪聘请优秀金融人才,吸引和培养造就各类金融专业人才。
高校金融专业
新加坡将金融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行业包括银行、信托、信用社、人寿保险、财产保险、证券公司、投资代理等金融机构。瑞银、汇丰、渣打等120余家外国银行持离岸性执照在新加坡开业,众多跨国大型企业也都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金融专业就业形势良好,就业岗位包括经济预测分析与管理、咨询、外贸、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分析师等。在各行业横向比较中,金融业平均薪酬与福利最高,还有申请移民等优势,所以基本上每所大学和大多数学院都设置有金融专业。
新加坡公立高等学府共有9所,包括新加坡国立、南洋理工、新加坡科技设计、新加坡管理等4所大学,以及新加坡、义安、淡马锡、新加坡南洋、共和等5所理工学院。另有亚太管理、莎顿国际、英华美、东亚管理、博伟教育、哈福特、哥伦比亚等20余所私立学院。公立大学采用创新计划,引进核心课程并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私立学院则大多引进英、美、澳等大学双联课程,在新加坡本土学习,可考取欧美联办大学的本科或大专文凭。
多种金融专业资格认证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金融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既具理论水平又具实战经验的风险管理人才和金融工程人才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前者需要丰富的财务和金融理论水平,后者需具备金融计算编程能力,还需要熟悉金融产品及其潜在的风险等。为此新加坡引进了多种金融类资格认证,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不少院校如新加坡会计学院等,本身就将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认证ACCA、英国会计师认证CAT、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等作为专业设置。获得上述专业资格证书后就业将更为广泛,层次也更为提高。
得益于上述金融专业学历教育和多种金融专业资格认证培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新加坡从全球范围成功吸引了各类型、各层次的金融人才,有效支撑起从资源小国向金融强国的发展战略。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lijingqin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声明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Okic2c8121
83
主题
-2
回帖
38
积分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2 积分
积分
38
加好友
发消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新加坡
开曼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