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哈佛大学对2021届新生进行了一个背景调查,调查包括学术、生活及家庭情况。超过一半新生参与了调查。
结果发布在The Harvard Crimson校报上。 先来看校友资源一栏,新生中父母亲戚是哈佛校友的比例情况:
结果显示,近30%的2021届新生,其父母或亲戚,都曾是哈佛校友。 在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表头的legacy字样,这个legacy是遗产的意思吗? 不。在《卫报》的一篇报道中,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为你找到了答案. 在美国好的大学的招生中,偏爱校友资源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很多美国大学都承认“校友资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学有关的学生录取率比其他申请者都要高。 为什么美国大学会有这样的录取倾向呢?是美国“关系社会”的写照? 其实,主要还是美国大学“向钱看”的原因。 这些人通常被视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来源。 是为了捐款没错了。 但这样的录取倾向就造成一个问题,成功人士的子女就更容易被招收,因此他们更有可能世世代代都是“精英人士”,而对于出身贫寒的学生,出头的机会就更小。 这或许就是美国阶层固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动因之一。
一位华裔学生Andrea Bian在接受《卫报》采访时就表示, Bian在一次采访中说:“因此被录取的学生就更容易是白人,而且是有钱人,这是很不公平的。” 另一张表格上的数字则证明了上述的观点。从家庭收入的统计数字来看,类似的情况也相当明显:
表格中的数据显示,2021届来自富裕家庭(家庭收入超过50万美元)或父母至少有一方就读过哈佛大学的新生的比例较前一年大幅上升,占46%,而去年仅为26.6%。 这样的统计结果则证明,越来越多的哈佛学生,来自精英家庭(elite families)和富豪家庭(wealthy families)。
哈佛大学曾经因为招收亚裔学生比例问题卷入官司
这样的现象在美国并不是个例,《纽约时报》早在2017年就曾经报道过。
在美国一些精英高校中,家庭收入占全国1%的学生已经超过了后60%的学生的数量。也就是说,在美国不少学校,富二代学生才是大多数。
一些学校里,家庭收入排名前1%的学生已经比后60%的要多了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报道称: 2017年公布数据显示,在美国,四分之一豪富家庭的学生于精英大学就读。该数据来源于一个迄今为止对大学校园学生财务背景最全面的调查。 而反观寒门,美国上过精英大学的孩子只占比不到0.5%。 5所常青藤大学在内的38所大学里,家庭收入位于较高1%的学生多于家庭收入位于较低的60%的学生。在美国收入低的五分之一家庭中,只有不到0.5%的孩子上过精英大学。 美国梦开始靠“拼爹”了吗? 针对美国这一现象,一些有名的大学会尽可能地为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但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不少人就表示,如果那些贫困学生根本就没被录取,那么这些补贴也是白搭: 大学需要帮助贫困学生提升他们的生活,需要让人上得起学。但是一些有名的大学不考虑扩大录取,却更注重资助贫困的学生。
“只有能被录取,免学费才有意义啊,”Danny Yag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的助教如是说。
《纽约时报》刊登的调查中,上有名的大学的比例随着“阶层”开始递减 据英国《卫报》1月23日报道,“无数有权有势的美国人跟着他们的亲戚进了有名的大学”。 在哈佛大学,校友资源学生录取率是33%,而整体的录取率却是6%。无数有权有势的美国人跟着他们的亲戚进了有名的大学。 英国《新科学家》也对子女的成功与父母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分析。
美国梦滑落的速度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纽约大学的迈克尔·胡特(Michael Hout)就曾用“SEI”(socio-economic index)这个参数做过研究:SEI是什么意思呢: 是以薪酬和文凭为指标的从0到100的打分,0代表着社会中低的阶层 胡特的研究结果发现,在美国,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亲的关系是非常大的,这与美国梦倡导的那种“冲破阶级”的成功是相悖的。 美国梦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较高的SEI指数,但实际胡特发现不然。个人的SEI指数和父母的存在非常强的线性关系。
《破产姐妹》中的卡洛琳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富二代
文章引用胡特的话称,美国人将美国称为“机遇之地”意味着代际传递近乎为0,而根据胡特的估计,这个数字要在0.5,因此美国人靠“拼爹”的程度要比想象中高得多。 固定阶层对知识和资源的占有,让不少人觉得,所谓的美国梦,其实都紧握在美国中上层家庭的手中。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曾发表文如下评论文章: 我们需要承认,美国的中上阶层正在自私地把着美国梦不放 中上层是掌握着大把权力的阶层,占投票人群的80%。 中上层人士占据着几乎所有具有影响力的行业的职位,包括学术、科技、广告、选举、出版和媒体。 作者Richard V. Reeves表示,曾经,他为美国的公开和平等而着迷,而到如今,美国阶层固化的程度之深让他惊讶: 我意识到,美国真正吸引我,并且一直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个国家的开放精神,以及对社会平等的承诺。我一度讨厌英国社会势力和阶层划分。 但是我越努力地看我的家乡美国,我越确信,美国的阶层正在固化,尤其是顶层。阶层固化比英国还要严重,但主要的区别就是,美国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 资料来源:The Harvard Crimson网站 纽约时报 商业内幕网 华盛顿邮报 卫报等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ID:Chinadaily_Mob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