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妈”的高光与落寞

[复制链接]
查看262 | 回复0 | 2019-4-10 15: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一,巴黎的香榭丽舍街区、纽约第五大道、香港海港城,只要有中国大妈出没的地方,就能见到排着长队等待购物的人群;

其二,中国大妈组成的炒房团在过去几年已攻占十几个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希腊、英国、日本、韩国,等等。其中,距离中国较近的日韩格外受大妈们青睐,济州岛近年来的房价已经涨了两三倍,这与中国的大妈买家不无关系。当然,她们并非盲目到海外置业,有的是为了旅游度假方便,有的是为了去国外养老,有的是为了帮助儿女移民;

其三,甭管是股票还是比特币,也不管能否看懂K线或者比特币背后的复杂机制,只要是有赚到大钱的可能性,大妈们就有足够的魄力去投资;

其四,从北上广深的高楼丛林到县城小镇的街头巷尾,任何空地都不会被搁置,因为大妈和她们的广场舞会时刻准备着,而与广场舞相关的一系列周边产品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比如扩音器、舞蹈服饰,甚至广场舞APP都成了广告主们竞相争夺的目标……

“大妈经济”缘何崛起?

中老年女性自古有之,大妈却是近些年才问世。当各种由她们主导的消费行为轮番上演时,人们在咂舌之余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规模效应的能量之大,足以对某个领域的消费总量产生巨大影响,并给市场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大妈经济”开始被广泛关注与讨论。

是什么驱动了“大妈经济”的强势崛起?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首先,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

一方面,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不到350元增至2018年的近4万元,而女性群体的经济实力同样今非昔比,她们普遍在事业上追求进步,经济上追求独立,收入水平相比于男性也不遑多让。根据《2017年中国女性消费调查报告》显示,52.4%的女性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与配偶相当或相近。于是,财务独立和收入增长使得女性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她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与品位。这其中必然也包括所谓的大妈们。

另一方面,根据诺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提出的“家庭储蓄生命周期理论”,所有人的生命均是有限的,他们的财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驼峰一样类似的形状,通常来说,一个人在年轻时资产较少,通过不断的积累,在其退休之前会达到财富的高峰值。如此一来,大妈所处的年龄段刚好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基础,也足以支撑起她们的消费与投资行为。

其次,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日渐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男女平等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女性摒弃了以往的依附地位,纷纷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并走上工作岗位,其中不乏大量迈入社会中高层的女性精英。

受此影响,女性在家庭中对财富支配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根据唯品会和腾讯原子智库联合发布的《中国家庭精明消费报告》,全国有44%的女性会管理伴侣全部的钱,一线城市的比例更高。在家庭开支上,女性同样拥有绝对的主导权,甚至常常包办丈夫与孩子的日常消费乃至投资理财选择。而这些无不促使大妈们逐渐向着家庭财富的打理者转变,并为之打上了“投资与消费决策和执行群体”的标签。

再次,对于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日渐强烈。

当前我国的医疗与养老机制还不够完善,教育与住房等领域的花销压力也是与日俱增。而对于中国大妈们来讲,很可能还会面临子女升学、就业与婚嫁等问题,于是她们强烈渴望利用投资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从而应对不时之需。近些年,各种领域的投资理财产品日益丰富,一直追赶时代步伐的大妈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知识视野越来越开阔,投资选择也越来越与时俱进。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从股市到楼市再到币圈,都能看到中国大妈的身影。

最后,大妈们的生活圈更加精彩。

众所周知,有“中国大妈”就必然会有“中国大爷”,不过二者的性格特征不同,注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差异较大。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成熟男性形象通常被期许为稳重、内敛与老练,而如果中老年“大爷”们在公开场合表现得过于活跃,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于是,在陌生人或新朋友面前,大爷们会相对表现得克制与收敛。同时,他们喜欢的活动也都是几个人便可完成的,比如写书法、下棋、打太极、钓鱼等等。

相比之下,大妈们更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分享,她们可以一见面就凑到一起聊聊家长里短,氛围更加融洽,久而久之,自然容易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就更加密切。此外,大妈们热衷的活动更具有群体性,比如广场舞、合唱团等,从而便有更多的机会拓展自己退休后的人际圈。

放到经济层面,大妈们更强的群体属性与相互之间更为密切的关系,使得她们更容易与别人在行动上保持一致,从众效应更加显著,因此就引来了“大妈经济”的精彩纷呈,而“大爷经济”,很可能一时半会儿不会出现。

也正因为如此,“大妈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商家甚至打出了“得大妈者得天下”的标语,剑指挖掘隐藏在中国大妈背后的巨大金矿,比如农产品、保健品、首饰服装、奢侈品、投资理财、时尚健康、医疗教育、房地产等诸多领域。

匪夷所思的“大妈逻辑”

诚然,今天的大妈与多年前的大妈相比,已是大有不同。其中,不乏许多高学历、高智商、自学能力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的中老年女性,她们视野更加开阔,更为自信,掌握的金融经济知识与投资经验甚至不逊于一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

然而,于绝大多数中国大妈而言,她们多生于上世纪中叶国民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为匮乏的时期,而成长过程中又遇上了特定的历史事件。于是,从小生活的艰辛与教育的缺失,塑造了她们乐于讨价还价还有些贪小便宜的性格。后来,时代的巨变让不少大妈拥有了大量的财富,甚至掌握着家中财政大权,但却并没有人系统地指点过她们应该如何打理家庭资产,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她们只得求助于周边人群的“意见领袖”。

还有另一群大妈,她们老两口靠着大半辈子的奋斗积攒下来一笔辛苦钱。而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一次带来了社会的巨变与生活理财方式的日新月异,渴望更美好生活的她们,担心自己再度错过时代的列车而抱憾余生,故只要一有机会改变财务现状,便不愿轻易放过。

于是,在错综复杂的成长经历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大妈呈现给世人的消费与投资逻辑着实有点匪夷所思。


  • 比如,你会听到张大妈说:“那谁谁家小姑娘可好了,孝顺懂事,还在财富公司工作,把钱放在她那里我放心”;

  • 比如,你会听到李大妈说:“怎么搞投资我不懂,不过只要信对了人,我也不用懂”;

  • 比如,你会听到刘大妈说:“隔壁老姐妹刚买了P2P,我要不要也买点?”

  • 再比如,你还会看到大妈们对大钱一掷千金,却又对小钱精打细算,各地炒房的是她们,逛超市为了一点优惠据理力争的也是她们。


以上种种,看似荒谬矛盾却又合乎情理。然而,那些外行、盲从又爱贪小便宜的大妈们,正在不知不觉中坠入骗子的陷阱中。

中国大妈的“脆弱”之处

2019年央视春晚上,由蔡明、潘长江、葛优等人联袂出演的小品《“儿子”来了》令人印象深刻。

小品以诙谐讽刺的方式,反映出当今社会上一众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利用养生讲座、情感推销等手段专门欺骗中老年人购买各种养生器材与保健品的不良现象,这也犀利地戳中了“大妈经济”的痛点所在。

现实生活中,许多不法商家利用大妈“钱多人傻”的特征,为之量身定制骗局。如此一来,关于大妈们上当受骗的案件屡见报端,不仅保健产品,理财产品、珠宝首饰等领域也有人频频中招。究其原因,在于大妈们自身的“脆弱”之处:

一来,非理性与爱跟风的特质,让她们的信息判断能力普遍较弱,特别是对那些顶着“权威”、“专家”等头衔的人缺乏鉴别力与抵抗力;

二来,各种新型理财产品的相继问世令大妈们应接不暇,她们通常来不及系统学习、仔细研究就盲目地选择,从而避免不了“踩雷”;

三来,大妈们法律意识与防范意识薄弱,这也为不法商家提供了兴风作浪的土壤。

不得不说,大妈们辛苦半生积攒下来的身家财富,倘若因为骗子的从中作梗就蒙受巨大损失,其结果必定是遭受巨大打击,留下哀鸿遍野。

要想彻底杜绝这一问题,除了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媒体加强宣传外,大妈自身的思维也应当有所转变。

倘若换个角度看,如果大妈们在投资选择过程中能够多征求子女的意见而不是盲目跟风,那么很可能就会降低上当受骗的几率,毕竟子女们大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并且学习能力更强,知识体系更加完备。可是这也恰恰反映出又一个社会问题:大妈们收获的来自子女的陪伴,实在是太少了。

最近,一部名为《都挺好》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其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苏家父亲听信了朋友的话,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开始了所谓的“投资”。在尝到短期到手的高收益甜头之后,他索性将自己全部的积蓄都投了进去,结果被骗,损失惨重——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不少中国大妈的真实写照。

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大妈是一个需要被“关爱”的投资群体,然而最应该关爱她们的子女们却常常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暇陪伴其左右,于是她们只能更多地将感情寄托于身边的圈子上,从而间接导致了一系列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所以,作为子女的你我,同样应当多多关注大妈们的心理与情感诉求——毕竟,她们是我们的根,而我们是她们情感的全部希望与寄托。 gd5212UHDKbrD5p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

主题

0

回帖

4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