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房价,长效机制靠得住吗?

[复制链接]
查看464 | 回复0 | 2019-5-9 02: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6HWi8LnR8Q2a2lO.jpg
 
  1
  在“房地产税降房价”的论调被各方舆论否决后,几乎所有看空中国房地产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长效机制”身上。
  长效机制,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政策手段让市场达到供需平衡。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多主体供给”,目前来看,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路上。
  2018年,北京(楼盘)几乎把所有土地都划给了共有产权房,上海(楼盘)全市将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20万套,深圳(楼盘)更是一纸公文将未来60%的土地贡献给了福利性住房。此外,还有南京(楼盘)、烟台(楼盘)、福州(楼盘)等等城市纷纷加入多主体房屋供应的行列中。
  于是前几天就有一个朋友问我:“子木,如果未来中国主要城市的政策房建得足够多,是否会真正实现「房住不炒」,房价平稳,房子失去投资属性?”
  虽然我没有洞见未来的本事,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可以从中国房地产的老师身上找到。
  2
  中国房地产行业出世较晚,起初捏造模样时,共选择了两位老师,大老师是香港,小老师是新加坡。
  大老师信奉“土地即财富”原则,热衷于土地出让金模式,通过卖地快速揽聚资金建设发展,但几十年后,房价贵绝全球;而小老师却一直坚守「居者有其屋」,大力补贴兴建保障房,从而实现了90%的住房自有率。
  众所周知,中国大陆在1998年第一次房改结束后,基本艺从香港。无论是土地出让、预售炒楼花,还是公摊、售楼处维权,学的有模有样,而新加坡的公积金、保障房等制度却没有任何进展。
  风风雨雨二十载,香港模式让中国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也陷入了高房价的沼泽,高房价开始对人才的流动和制造业的发展进行反噬。照此发展下去,今日香港明日大陆,最终年轻人都被迫住进棺材房和笼屋之中。
  所以近几年,当局开始战略性“弃港从坡“,着重学习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战略,开始加快落地「长效机制」。
  所以中国房地产未来的老师一定是新加坡。为了得到答案,我们继续还原新加坡房地产背后的真相。
  3
  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将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联邦中除名。也意味着,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米的新加坡,在“生存机会渺茫中”,被迫宣告独立。
  从此新加坡陷入了住房危机,大部分新加坡人只能生活在贫民窟和拥挤的寮屋区,只有9%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的公寓中。
  如何才能让国民安稳下来?成为了开国元首李光耀最痛苦的问题。
  最终他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50年代新加坡发生暴乱,年轻人把汽车掀翻、烧毁;而60年代中期,这些人有了住房和其他资产,发生暴乱时,他们会赶紧把摩托车抬回家里。
  李光耀开始思考差异的原因,儒学大家孟子的一句话给了他答案:有恒产者有恒心。
  于是李光耀下定决心,要让新加坡每个家庭都有真正的资产让他们去保护,尤其是住房。于是「居者有其屋」计划正式上线。
  李光耀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土地国有下,让85%的土地以最低的价格出让,用于开发公共组屋,土地财政收入不足总收入的20%。
  第二件是为了让老百姓(603883)有钱买房,新加坡将英国遗留的公积金制度扩大到住房领域,设计了一整套“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强制国民储蓄。老百姓存公积金的利率高于银行利率;老百姓贷公积金时又低于银行贷款利率,这种“高存低贷”模式,最终使公积金覆盖率高达95.3%,成为政府建房、民众买房的钱袋子。
  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是李光耀的基本盘。所以,只有这些人保障充分后,政府才可以对其他收入人群逐层覆盖。这就是所谓的穷人国家帮,富人自己养。最终,新加坡一手抓住房供给,一手抓居民储蓄,用仅占全国用地14%的居住用地,实现了高达91%自有住房率,远超香港的50%自住率。成为了全球住房制度的典范。
  当然,中国的保障房制度和公积金也是从新加坡学到的。但在之前的实施效果中我们看到,公积金成了“低存低贷”的鸡肋,房价一涨,就会出现高收入家庭利用率高,低收入家庭利用率低的现象,最后反而变成穷人在补贴富人。而保障房更不用多说,北京经适房里停了一堆奔驰宝马的新闻依然历历在目。
  4
  「居者有其屋」计划实施后,新加坡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持续改善。到2013年时,已经有超过83%的居民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中。根据官方资料,建屋局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了100多万个单元的公共住房,而2015年新加坡总人口仅为553.5万人。
  而且,长期的计划让新加坡房地产市场的房源供给结构形成2:8的固定比例:20%人口占有私宅和商品公寓,80%的人口住在政府组屋(保障房)里。房价收入比和按揭贷款承受能力也一直稳定在可控的合理区间。
  这时候你肯定会想,大家都有屋子住了,房价就一定失去了上涨动力。然而事实却是:1990-2017年,新加坡房价上涨228%,与美国水平相当。
  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尽管新加坡政府极力避免香港式的房价上涨,但还是难抵房价上涨,其中2009年至2013年,2017年至今,是两次暴涨周期。
  其中2018年,新加坡各类住房综合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7.9%,为8年来最大涨幅,引领全球!
  当然在每轮房价上涨浪潮中,可以自由交易的商品房上涨幅度远大于组屋二手房。CBRE新加坡豪宅市场报告显示,在2018年上半年,共有232个位于核心中央区、总值至少500万元的豪华公寓成交,比去年同期高出36%,房价比去年同期上涨14%。
  5
  首先所有人怀疑到了海外炒房客。
  但是当你去深入了解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后会发现,尽管外国人占新加坡常住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但他们在当地买房受到的“非国民待遇”一场残酷。
  首先,从房屋类型上看,外国人只能购买商品房性质的公寓及豪宅,不能投资价格低廉的政府组屋。
  其次,从交易税负上看,本国公民、永久公民、外国人需要缴纳的税率依次升高,侧重于打击外国人的投机性需求。2018年7月新加坡上调额外买家印花税之后,外国人购买住宅所须缴付的额外买方印花税高达20%!
  最后,从按揭成本上看,外国人购房货款主要参照新加坡银行货款利率,该利率从2002年至今维持在5.28%的高位,本国人的政府组屋货款利率则低至2.6%。超过5%的按揭利率成本,环顾全球主要楼市也不多见。
  这也在去年高纬环球研究部的报告中得到了证实。自2013年以来,新加坡海外买家购房成交量占当地商品房的比例,从最高的50%一路下跌到30%。
  由此可见,新加坡本地人和永久居民才是2017年以来房价的上涨的主要动力!
  那么拥有全球第二住房自有率的新加坡为何还存在“炒房”现象呢?
  6
  首先,新加坡地狭人稠,人口密度远高于北京,住宅用地资源非常有限,再加上长期以来的特色住房保障体系,商品房越来越少,成为了绝对的稀缺品,符合「钻石理论」。
  其二随着居民的财富收入增高,更多人在居住需求上了有了新的追求。毕竟商品房的格局和环境配套要比组屋强,赚到了钱的居民都想从公共组屋住到商品房。更重要的是,商品房还可以自由买卖,自身价值同步经济趋势,有投资属性。
  其三,新加坡单身家庭的比例一直在上升,而且根据报告,到2030年的时候新加坡将出现20%的单身家庭,单身家庭的迅速增长,也会创造出对房地产市场新的需求。
  在了解了新加坡楼市之后,我们再来对比中国,就显得更加明晰了。
  在中国,只有一线城市和二线核心城市,拥有新加坡的房价上涨因素。拿北京举例,北京的商品房本来就是稀缺品,现在大规模去建设共有产权房,会进一步让商品房稀缺,从而激发了升值潜力,其次是全市重点部署刚需盘后,改善型住房会更加稀缺。
  所以说,「长效机制」不等于「房住不炒」,只要经济在发展,财富在增加,人口在流入,即使长效机制落地的福利房再多,依然不会影响到商品房房价的上涨。当然,大力建设福利房对老百姓是好事儿,起码让以居住为目的人们有了一个安心的家。
                                                (责任编辑:常丹丹 HO0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5

主题

0

回帖

3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