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产业:中新合作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复制链接]
查看158 | 回复0 | 2019-5-14 23: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此,膜技术为清洁生产、水质净化、污染控制、废水废品的资源回收提供了一条简便有效的途径。选择适当的膜分离过程,不但可解决目前许多生产过程中传统工艺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且能够改进产品质量、增加生产收率,同时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的产生,高度符合绿色制造、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的要求与规范。
膜产业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一方面它本身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包含“膜材料—膜设备—膜软件—膜应用”(类似于“电脑CPU—电脑硬件—电脑软件—电脑应用”)等多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膜技术可以为传统工业生产过程的升级改造提供清洁生产与绿色制造的手段和方法,如化学分离、产品纯化、组分回收、水质净化、海水淡化等,惠及饮用与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生物发酵、冶金石化、环境保护等多个行业,以及实体制造业、市政管理部门和民众个体家庭用户。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人口和改革红利逐渐丧失,经济发展模式亟需转变,在粗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环境问题也亟需解决,而膜技术产业可以为处于这一关键时期的中国提供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正因为如此,蓝伟光认为,虽然膜技术在新加坡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但膜技术应用的场景远远不止于这一领域,它在医药化工、生物发酵、冶金石化、核电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潜能及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传统的水处理领域。预见到中国可以为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发端于新加坡的三达膜在23年前就放眼中国,积极推动和参与中国膜产业的发展。
其实,早在1990年代,中国已经意识到膜技术的重要性并开始行动推动其开发与应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就任化工部副部长期间曾明确指出“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拥有了化学工业的明天”,并积极推动组建了中国膜工业协会,蓝伟光是唯一担任这一组织副理事长的外籍人士。
3. 中新合作发展膜技术产业的战略意义与具体建议
在谈及中新合作发展膜技术产业的战略意义时,蓝伟光指出,新加坡具备较强的基础研究实力,中国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应用空间,两者结合乃是优势互补,容易形成深度合作,促成膜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他也指出,RDPA的思路很重要,对于膜技术企业来说,需要一个关键性的中试环节P来连接研发到应用;而对于膜技术产业来说,连接拥有超强研发实力的新加坡和拥有巨大应用空间的中国也需要一个关键环节P,这个P已经从前面所说的中试实验(Pilot testing)升级为合作平台(Platform)。更进一步,中新两国可以携手合作,走向“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应用膜技术,为当地的绿色制造、水质净化、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利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至于如何推动中新两国的膜技术合作机制,作者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第一,利用新加坡坚实的膜技术研发基础与丰富的膜技术人才资源,在新加坡建立一个中新膜技术开发合作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要有别于传统的正向思维的膜技术与水处理研发机构,坚持“以人为本”和目标导向、逆向思维的原则,反向操作蓝伟光提出的RDPA思路,聚焦“一带一路”国家亟需解决的重大工程与民生问题,选择应用项目,联合攻关,保证取得的研究成果能马上获得实际应用,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二,在中国选一合适的城市建设中新膜科技产业园,选址应首先考虑与新加坡有较好合作基础的地区。中新两国政府层面合作选定的四个中国城市苏州、天津、重庆与广州,因有政府背书及两国之间的协调机制,比较容易成功。而选择其他城市,需要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强力支持,方可化解一些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风险,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才能落地与执行。
第三,两国政府层面应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平台的建设需要长期的投入,才可能构筑产业链、形成生态圈。因此,政策的稳定性是参与各方建立信心、加强合作、聚集资源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两国政府层面的关注和重视,地方行政法规的随意变动将会对平台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轻则延缓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重则导致整个项目失败,参与各方的相互信任受挫。
本文作者:孟羽,博士,新加坡亚太水规划协会副秘书长;蓝祎虹,新加坡国立大学信息系统系博士生。               
                                        2/2>>>
                                    
                编辑:赵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9

主题

-1

回帖

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