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济处处都有印度痕迹

[复制链接]
查看324 | 回复0 | 2019-3-27 16: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虽然是地处南太平洋的岛国,但斐济的风土人情却与周边邻国迥异,颇有南亚之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斐济期间,欢迎仪式上众多穿“裙子”的斐济男人格外引人注目。这让久居印度的《环球时报》记者再次感受到浓郁的印度味道。其实,在斐济80多万人口中,有近一半是印度移民及其后裔,在斐济,到处都可以觅到印度痕迹。

hxJJvNs6ncjNBn3j.jpg

“苏鲁”是斐济男人的传统服装。

  最早移民警察来自上海英租界

  斐济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数千年前,最早迁徙到斐济群岛的是美拉尼西亚人,后来波利尼西亚人也来到斐济。19世纪上半叶,陆续有一些欧洲的商人、传教士,以及潜逃的澳大利亚囚犯来到斐济定居。1874年,斐济沦为英国的领地,直至1970年独立。1879至1916年,大批印度人作为英国“殖民制糖公司”的劳工来到斐济种植甘蔗或从事制糖业。

  自由移民中很多是商人,尤以古吉拉特商人更加善于经营。后来,斐济的零售业几乎就被古吉拉特的商人们控制了。来自旁遮普的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锡克人,而其中有些锡克人是从中国来到斐济的,他们就是斐济最早的警察。据史料记载,从1900年开始,就陆续有锡克人从上海和香港来到斐济担任警察。这些锡克警察应该就是旧上海曾经被称为“红头阿三”的英租界巡捕。当年的老上海人不知道他们口中的“红头阿三”许多并没回到印度,而是远赴重洋来到岛国斐济繁衍生息下来。

  男人爱穿“印度布”

  在斐济的大街小巷,可以看见许多从肤色、面貌到衣着都酷似南亚人的本地人,也能看到许多印度教神庙和伊斯兰教清真寺,还可以看到不少中餐馆,这里的人最重节日,而法定节日就是个“大拼盘”:圣诞节和穆罕默德生日都放假,基督教的复活节和印度教的排灯节也都放假。可以说,斐济主要的节日兼顾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而印度教的节日占了全国传统节日的一半。源自印度教的排灯节、洒红节等都是斐济全国性的节假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斐济拥有南太平洋岛国中绝无仅有的人口结构:原住民约占一半,印度裔四成多,剩下的则是华裔、混血儿和其他族裔。这也使得当地充满浓厚的印度风情。周边岛国的居民由于传统习惯和气候特点,通常衣着较为“清凉”,而斐济则相反,不论男女都喜欢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有趣的是,斐济女性偏爱穿裤子,而男性则喜欢穿着裙边呈锯齿形的裙子,甚至军警制服也不例外。这种裙子被叫做“苏鲁”,其实展开了就是一大块布,既可以做礼服,也可以做铺盖,据说这种穿着方式和印度有关,这种布被称作 “印度布”。

  习主席的专机在斐济楠迪机场降落时,受到了“水门”洗尘的最高礼遇。通过洒水表示欢迎和敬意,这在印度传统节日洒红节上也很常见。

  “印度味道”是著名商标

  机场所在的楠迪市是印度移民聚居的城市,城市的名字与湿婆神的坐骑神牛楠迪恰好重名。楠迪市的湿婆苏波拉马尼亚神庙是南半球最大的印度教庙宇,那雄伟高耸的彩塑庙门与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米纳克西神庙如出一辙,几乎让人产生时空错乱的感觉,以为回到了印度。

  斐济也跟印度很像,英语是全国各族群通用的语言。当地印度移民后裔们则主要说印度斯坦语,这种语言与印度正宗的印地语略有不同,可说是印地语的斐济版本,但与印地语之间可以交流沟通。此外,旁遮普语、古吉拉特语、泰米尔语等在斐济印度裔人中也都占有一席之地。

  饮食上,斐济人的口味与印度南部比较相像,一般口味较重,喜油大,爱甜味,烹调爱用椰油。另外,在斐济也能够吃到全素食的汉堡,这与印度的快餐店一样。当地印度裔移民的后代们依然保留着印度的进餐习惯,不用刀叉、也不用筷子勺子,而是熟练地用右手进餐。套餐“塔利”、印式混搭炒饭“伯亚尼”、油炸的“萨姆撒”,斐济的街头也常能见到熟悉的印度食品。斐济当地一个有名的食品商标就是“印度的味道”,专门经营咖喱口味及其他印度风味的食品,出口到周边许多国家。(宇同 刘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

主题

0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