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出海该如何防范投资风险?

[复制链接]
查看332 | 回复0 | 2019-3-31 15: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证券时报记者 杨庆婉
  近期,券商海外业务风险频发,大幅拖累净利润,并受到监管部门处罚。
  先是光大资本投资踩雷,光大证券计提了负债14亿,计提资产减值1.21亿,预计2018年净利润从13.47亿元修正为1.03亿元,下降幅度超过90%;后是广发控股(香港)旗下基金炒外汇亏损9.19亿元,广发证券2018年合并净利润43亿元,外汇基金导致的亏损占比超过20%。为此,两家公司都收到属地证监局“责令整改”的监管措施。
  光大证券子公司光大资本的自有资金,作为劣后级投入仅6000万元,却要承担差额补足义务,弥补优先级合伙人35亿的本息损失,预计需承担负债14亿。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结构化产品的杠杆效应,杠杆倍数甚至超过20倍。
  广发证券子公司广发控股(香港),先后三次追加对Pandion基金的投资,自有资金投入几乎全部亏损。该基金刚开始只投资场内股票衍生品,后来扩展到投资利率产品、外汇衍生品以及外汇波动率方差互换,而去年8月之后外汇剧烈波动,市场操作不当亏损严重。
  如果说光大证券的海外投资亏损严重,是由于结构化产品设计,加上投资不当所致,那么广发控股(香港)则除了外汇衍生品市场风险太大之外,还涉及一个多层嵌套问题。Pandion基金采用国际市场惯用的开曼伞形结构,但这种基金结构比较难追溯到最终出资人。
  Pandion基金表面上是GF GTEC Funds SPC发起并担任基金管理人,但GF GTEC Funds SPC又是广发投资(香港)在开曼设立的GF GTEC投资管理公司旗下设立的,广发投资(香港)是广发控股(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从事投资及私募股权管理业务。如此简单计算,广发证券与该外汇基金至少相隔了五层关系,不利于资金穿透管理和风险把控。
  这两例海外投资风险案例,都要追溯到2016年,在“走出去”的号召下,忽视了出海的“国际化”经验的不足,中国券商投资海外的水平与国际投行相比差距不小。以前,也有券商海外子公司在I展或股权质押方面吃过亏。
  失败是成功之母。虽然出现了光大和广发两起海外投资风险事件,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中国券商打造国际性一流投行,逃不了海外市场的试水和历练。作为以风险管理见长的证券公司,在自身投资时,如何提高投资眼光和风险识别能力,同时从制度设计上避免和把控投资的风险,已然成为当下中国券商走出去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记者认为,如今监管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准备,比如优先-劣后这种结构化产品在资管新规之后已被禁止。而去年9月发布的《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设立、收购、参股经营机构管理办法》也提出“股权架构不超三层”,境外子公司可设立孙公司开展金融和相关业务,但孙公司不得再设立机构,确有需要的除外。
  当然,有不少券商海外子公司负责人认为,股权架构可以满足“简单、清晰、可穿透”,但也有不利于风险剥离的弊端。另外,券商加强对海外子公司的风险管控,可以派驻董事,从投资项目的上会审核上进行把控,“金额超过净资产的5%但不足10%,且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必须提交境外子公司董事会审议。
  总体上,金融机构出海势不可挡,但最难的还是找到既熟悉海外复杂市场环境、业务能力强,同时又有风险把控意识的人才和团队,然后再从制度设计上避免脱离风险把控等违规操作,比如止损等监控制度,才能打造稳健可持续发展的海外业务版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2

主题

-3

回帖

7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