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 (ID:SuningWealthInsights),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
关于房价,有一句话叫做「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句话并没有考虑长期的货币因素,只是从城市化角度进行的阐述。
那么,从长期来说,一个城市未来有没有发展,和人口的多少是强相关的,这点不言自明。对于各地的人口情况,如果仅仅是看数据,普通人是看不出什么,也没有太多的感觉的。
有几个老外搞了一个项目,利用开源的数据,将世界各地的人口数据投影在世界地图上,这样看上去就直观多了,而且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有些发现堪称震撼。
这个项目就是「人口山」,地图上都是人口,而不是山脉、高楼大厦,比如这是世界的人口地图。
所有图片都可以点击放大观看。
可以看到,「人口山」最高最密集的地方就是中国和印度。
我们先看看欧洲和北美的人口地形图,这样后来讲到中国的时候,大家才能有比较强烈的感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比如这是欧洲大陆,人口向伦敦、巴黎、巴塞罗那、那不勒斯这些城市高度聚集。
下面这是伦敦,虽然出现了明显的聚集效应,但是周边还是有不少城市人口比较多。
巴黎的情况就不同了,周围基本没有多少人口,高度聚集在巴黎。
如果有朋友小时候读过法国的名著的话,里面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做「外省人」。
如果我们按照中国的情况理解,是不太好理解的,中国的省这么多,每个省的人都可以叫别的省的人为「外省人」。
看了这幅人口地形图,我们就明白,法国只有两个地方,巴黎地区和巴黎之外,巴黎之外的就叫「外省人」。
这个项目组还发现,刚果的城市金沙萨与巴黎的人口聚集情况高度相似。
上面是金沙萨,下面是巴黎,从这个角度,才能体会到金沙萨取得的伟大成就。
下面是北欧,地广人稀这个概念,在这个图上就非常明显了。
下面是北美,美国东海岸,人口高度聚集在华盛顿、费城、纽约、波士顿等城市,聚集的情况也一览无余。
新加坡一枝独秀。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中国,这是从中国东海岸这个角度看到的人口情况。
再强调一遍,这上面的柱子都是人口。
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的人口地图简直是太震撼了,完全不在一个层级。
所以,拿美国和欧洲的房价来和中国比,这不科学。
下面我们将各个城市的数据打开来看,同时附上从1990年以来的人口变化情况。
其中绿色代表增长,红色代表衰退。
如下是北京和天津附近的情况,从图上可以看出,北京和天津周边人口快速的流失,向北京和天津集聚。
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个集聚的力度还是不够的。
由于北京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人口的流入不能就看周边,但是即使仅仅看周边,北京要变得更大,完全是有空间的。
没有更加集聚,原因当然是因为管制。
下图是东三省的情况,人口高度向沈阳、长春、哈尔滨聚集,而且聚集力度非常高。
长三角的情况是,总体人口非常密集,但是聚集的力度不是很大。
上海比较明显,南京和杭州稍微出众一些,苏州、常州在上海和无锡之间,其中苏州有一定的集聚效应。
宁波人口优势不明显。
中国人口密度最高、聚集最厉害的是珠三角,密密麻麻,简直都看不清楚。
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将会形成一个超过4000万以上的超级城市群。
这个项目组分析认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福州、厦门,其中厦门的聚集度非常高,但是房价已经相当贵了。
我们再来看看中部地区。
郑州位于人口的中心,已经开始显现出聚集优势。
武汉周围人口密度仅次于郑州,但是聚集优势明显,说明「大武汉战略」有一定成效。
长沙周边人口密度稍微低一点,有聚集优势,需要提高省会首位度。
南昌周围人口密度较低,但是聚集优势明显。
下面是合肥,已经有一定聚集优势,合肥周边人口极度衰退,进入周边大城市。
下面是西部地区。
成都和重庆是双子星,周边人口密度非常高,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西安周围人口密度稍微低一些,但是还可以,聚集效应明显。
兰州人口密度太低。
这里重点提一下重庆。
其实老外并不了解中国,大部分知道北京和上海、香港就不错了,对于重庆,他们是一无所知的。但是项目组从人口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是:「重庆的规模让人惊讶」、「中国未知的超级城市」、「你从未听过的最大城市」。
下面是太原,周边人口密度较低。
下面是昆明和贵阳,人口密度还可以。
下面是南宁、海口和三亚,海南人口密度是比较低的。
下面是乌鲁木齐,周边基本没有太多人口。
拉萨,听起来名气比尼泊尔大多了,但是从人口上来看,是这样的。
总结:
1、人口密度最高的是珠三角,将来房价可能会达到一个不能想象的高度。
2、长三角人口较多,但是密度不如珠三角,还会进一步聚集。
3、京津地区是北方最大的人口集聚地,而且有全国影响力,现在是管制较多,如果放开的话,完全不担心人口的问题。
4、中部地区人口优势明显,就看几个省会的首位度战略的执行情况,其中郑州、武汉现在已经显示出优势。
5、西部地区,成都和重庆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优势明显。
人口只是所有因素中的一个,偏长期,本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但是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
-------------------------------------
如果您有优质的、符合见闻调性的原创文章,欢迎以个人的名义投稿入驻华尔街见闻名家专栏。
投稿方式 :请将个人简介以及代表作品发送至 zhuanlan@wallstreetcn.com ,并附上电话和微信以便做进一步沟通,在主题中标明: 申请入驻见闻专栏 + 投稿人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