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魔王】
欧洲以外的国家中,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争论“是否接受中东难民”的国家,同样远离欧洲的新西兰也在这个话题里挣扎着。在这个政治正确气氛浓郁的西方国家,可以想象新西兰政府受到的压力和纠结。
欧洲难民潮爆发以来,新西兰国家党政府一直以反对和抗拒的态度对待要求新西兰多接收难民的呼声。所以,新西兰政府只在2015年承诺“未来数年内”接收750名中东难民。然而,就在一周前,反对党新西兰工党为了大选前拉票,声称将削减3万移民的同时,每年接收5000名难民。这一说法在新西兰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新西兰工党发言人Iain Lees-Galloway声称接收难民是新西兰未尽的义务(图/新西兰天维网)
新西兰国家党的执政风格是务实和亲资本,所以会显得轻微的反政治正确,有点像“行为正常版”的特朗普。他们相信这样的态度才符合新西兰的最大利益,且在过去两届期间也确实做得挺成功。对反对党来说,可以拉拢的选民,当然只有那些让理想主义、政治正确指导一切的人群。于是,在离新西兰大选不到三个月时,新西兰工党公布了涉及难民接收的未来施政计划,试图聚敛那部分选民的选票。而根据新西兰选民结构和民意调查,工党也许真的会达到这个目的。
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矛盾的民意——有很多人希望阻止多金多才的移民前来,却愿意敞开大门让那些身无长技的难民进来坐吃山空。估计是因为支持的人根本没想过如何务实地发展经济,满脑子如何展现自己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们觉得难民吃点自己嘴边的剩饭就能活了,比移民好养活得多?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新西兰和中国一样,距中东、欧洲远,不接收难民是本分,接收难民是情分,就像在街头路过一个乞丐却没给钱一样,不接收难民并不应有任何道德污点。然而,新西兰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圣母”思维的人,认为新西兰如果不接收足够多的难民就是在“围观落水求救的陌生人”,自己给自己强加了一种不必要的责任感。这种“圣母责任感”,在西方经常被用来干涉外国的人权问题,而在自己遇到难民问题时,这种“责任感”就可能拖累国家。
很多人考虑难民问题时主要聚焦在“纳税人的钱”,觉得只要有钱就可以养难民了。诚然,没经济基础,没能力养很多难民,但在发达国家,难民问题就能轻松解决了吗?绝非如此。
新西兰有华人电台讨论接收难民的话题,不少听众打电话分享“有一个难民邻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可惜,这些体验全都是负面的,而且是众口一词的控诉:“难民不懂英语,不融入当地文化,吃着福利整天游手好闲,没教养,垃圾乱扔,半夜播放高音量音乐扰民,甚至经常犯罪”等等,这还是在讲述多年前新西兰难民数量不多时的经历。新西兰一直会少量接收联合国难民署分派的难民,每年约750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每年额外接收5000难民会是什么场景?
为了体现人权、平等,新西兰最初未将难民安置在市区边缘或穷乡僻壤,可能那样会让人想起南非当年的种族隔离区,非常政治不正确。于是,难民一般会被安排入住政府公房,这些公房大多分散在奥克兰各居民区——很多都是环境优美、居民收入较高、邻里和谐友善,甚至有海景的“好区”(这点有些类似伦敦大火烧毁的那个楼)。公房常常与豪宅混搭,一般人很难看出哪个是公房。
这些难民入住后,不少成了害群之马,居民区附近的犯罪率急升,周围房价不涨反跌,无论是地产商还是警察都头疼不已。于是,几年前新西兰政府开始大量收回一些公房,并在奥克兰以外人口稀少的小镇兴建较为集中的住宅区用于安置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包括难民)。那些被政府收回的公房大多放在市场售卖,变成了私有民房,地产商、附近居民和警察们心里的小石头终于落了地。
政府收回公房天经地义无可指摘,也妥善安置了公屋居民,更维护了附近居民的利益,既没触犯政治正确,又务实地照顾了所有人的利益,可谓是一次成功的施政,同时证明瞎搞政治正确有损经济和稳定。
政府通过国有事业单位Housing New Zealand开始在较为偏远的地方兴建公房容纳难民和无家可归者(图/Housing New Zealand)
这事情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他很有爱心,平时也很乐于助人。某一天,他从动物保护中心领养了三只狗,此后经常跟我们讲述这些狗悲惨的经历,如有一只曾饿得皮包骨头差点死了,有一只则被之前的主人烫掉了一大片皮毛等等。他说到激动处,不乏对狗的前主人们严词叱骂,似乎狗狗们跟着他生活是天大的幸运。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他工作较忙,三只狗被迫关在家中或院子里,这些狗因缺乏驯养,成天吠叫或乱咬东西,邻居不胜其扰经常投诉,警察多次上门,最终三只狗因“主人无照料能力”被动物保护中心收了回去。
这件事一度成为朋友圈的笑柄,但结合接收难民一事我发现,即使是堂堂一个国家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把实现人道主义想得太简单了。